首页 > 汽车自驾 > 汽车自驾 > AI耗电剧增,科技巨头的气候承诺正在失约

AI耗电剧增,科技巨头的气候承诺正在失约

发布时间:2024-07-13 16:10:12来源: 15210273549

7月12日,彭博社称,微软、谷歌和亚马逊正在努力应对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竞相建设新数据中心和开发计算密集型人工智能功能,可能会使它们的长期气候目标变得更加复杂。

五年前,科技公司的员工通过罢工和请愿,带头推动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面对员工压力,顶级科技公司开始对气候相关问题作出承诺。亚马逊在2019年表示,到2040年将实现净零碳排放;第二年,微软表示,到2030年,其碳排放将超过碳排放量;2021年,谷歌表示,到2020年将实现净零排放。

《2023亚马逊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2023气候目标总结亚马逊官网

而现在,这些科技巨头似乎正与当初的目标失约。根据谷歌最新发布的《2024年环境报告》,由于扩建支持AI的数据中心,2023年全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43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19年高出48%,较2022年也高出13%。

同为科技巨头的微软公司也在今年5月承认,自2020年以来,微软的排放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数据中心的建设。

谷歌对此表示,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未来AI对环境影响也“复杂且难以预测”。微软今年同样承认,由于其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建设等战略,他们2030年的净零目标“登月计划”可能不会成功。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22 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达 460 太瓦时,相当于美国 4200 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预计到 2026 年,这一数字将翻一番。碳排放方面,数字行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1.5% 至 3.2%,与航空运输和航运相似。

科学界一再警告,升温超过1.5°C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和极端天气,每升温0.1度都事关重大。根据《巴黎协定》,各国同意将长期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升高范围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到本世纪末将其限制在1.5°C。即使以目前全球升温的水平,也已造成了毁灭性气候影响。包括更多的极端热浪、极端降雨事件和干旱;冰盖、海冰和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变暖加速。

与此同时,对AI环境影响相关的担忧不仅仅是能源或排放。快速增长的AI基础设施也需要土地和水。据英媒引用的一项数据,到2027年,AI的用水量可能高达66亿立方米,接近英格兰年用水量的三分之二。布鲁金斯学会也称,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些用水密集型数字基础设施项目,给本就饱受缺水之苦的社区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一场场气候计划面临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今的聊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软件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高耗电的数据中心网络。在某些设施中,可能会有数千个H100 芯片,而其中一个芯片的功耗就能达到700瓦,几乎是典型的60英寸平板电视用电量的八倍。

这些问题也显示,科技业者当初在设置气候目标时,或许并未料到AI大规模增长。谷歌报告中的基准年是2019年,而AI发展之迅速,使得科技公司对于建设和运作这类技术所需的能源都已措手不及。

研究软件可持续性的佛罗伦萨大学助理教授Roberto Verdecchia说,“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兴起之前,软件就已经消耗了大量能源。但现在,这一领域正在蓬勃发展。”例如,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估计,谷歌搜索查询通常平均需要0.3瓦时的电力,而使用ChatGPT则消耗约2.9瓦时的电力。

业内传统观点认为,随着竞争压力迫使全球公司投资建设更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更大的数据中心,能源需求只会上升。Verdecchia表示,谷歌和ChatGPT开发商OpenAI等科技公司“在这场拥有最佳模型的竞赛中不会停下脚步。而目前,我们正在为此牺牲很多其他东西。”清洁能源巨头Next Era表示,科技公司迫切希望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而他们需求的电力足以为整个城市供电。

但一些企业人员坚持强调人工智能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潜力,认为AI未来有能力提高能源效率,助力气候转型。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近日表示,尽管AI将使全球电力需求增加2%到6%,但AI也可以“加速减少6%以上的电力需求”。

谷歌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凯特·勃兰特(Kate Brandt)也预测称,该公司的排放量“会继续上升,然后再向目标下降”。

对此,麦吉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戴维·罗尔尼克(David Rolnick)表示,社会不应该为科技公司将解决大型语言模型大量能耗问题的“猜测买单”。

罗尔尼克说,“社会不能要求公司去追求公共利益而不是利润。”员工影响力减小的企业环境下,监管机构或用户很可能促使公司重新考虑环保问题。为此,罗尔尼克呼吁采取“改变激励结构”的解决方案,包括提高透明度要求,向人们展示人工智能产品究竟消耗了多少能源,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消费选择。

汽车自驾更多>>

吉利、比亚迪1月数据,夏销量破万,没受到春节淡季影响 长安稳居前三,吉利有点猛,长城掉队了? 捷达VA7购车指南,推荐1.4T先到先得版 2025合资车企放大招?丰田便宜卖智驾,日产走技术流! 2025年3大新款新势力SUV:小鹏G6造型微调,蔚来ES6平台升级 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前十出炉,国产比亚迪排名第五! 智能车机评测:2025款上汽名爵MG ES5 2月份新车前瞻:神仙打架,钱包捂不住了? 新能源汽车北方仍少见,旅游城市外来插混车更多 2024现代汽车净利润超600亿人民币! 试驾现代全新帕里斯帝,传统豪车的高级感! 为什么5.8升V8发动机的福特维多利亚皇冠,成为美国警车代名词? 想买电车再等几个月!特斯拉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廉价电车model Q! 现代联手通用打造纯电皮卡,竞争Cybertruck! 现代IONIQ9 开启预售,约合33.1万元起! 美国20款电动车冬季续航测试,大众ID.4 福特电马 续航衰减严重! 现代起亚再获英国what car 年度车型大奖! 比亚迪海外表现亮眼,成为新加坡2024年最畅销汽车品牌,未来可期 比亚迪马来西亚获电动汽车销冠,长安在越南合作建厂 率先详解尊界S800:掀开中国百万超豪的神秘面纱 合资燃油紧凑轿车降价榜:最高优惠6万,新能源还香吗? 研究报告:数家欧洲、北美汽车工厂今年可能被关闭或出售 博世智能座舱平台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台 2025 CES丨车凌科技全新发布MaaS解决方案 #以场景触发服务 本田要求日产回购雷诺所持股份 NOA加速普及,高阶智驾成为竞争主战场 smart全球扩张提速,2025年目标新增超10个海外市场 BBA汽车行业三巨头24年战报公布,谁是英雄or谁被打击? 2025年电动车电池新选择:钠电池、石墨烯电池还是智能铅酸电池? 尝鲜买新手机获千元优惠 汽车补贴延伸至车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