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汽车 > 今日汽车 > 放弃小米14 Pro,入手 iQOO 12pro:体验与对比

放弃小米14 Pro,入手 iQOO 12pro:体验与对比

发布时间:2024-08-18 14:11:50来源: 13041198719

各位科技爱好者!今天跟大家聊聊我从小米14 Pro换到iQOO 12 Pro的经历,以及我在这两款手机里的真实感受。相信很多朋友对这两款手机都有所耳闻,不如让我来给你们分享一下我的使用体验吧!

为什么选择iQOO 12 Pro?

首先得说,使用小米14 Pro的那段时间,虽然它的性能也不错,但我发现澎湃系统的表现总是有些不尽如人意,让我摸不着头脑。尤其是经常要用到的一些功能,反应速度总是慢半拍。当然,除了性能上的不足,橘子系统的吸引力也是个重要因素!听说它在一些细节上做得相当不错,这让我觉得换手机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机会。

使用感受与体验

 

手感对比

说到手感,iQOO 12 Pro绝对赢了!它轻薄的机身设计,握在手里感觉超赞。而小米14 Pro的中框稍微突出,有时候握持时会影响到舒适度,真的是有点遗憾。不过,偏偏这些小细节就能让人爱不释手,对吧?

屏幕对比

再来说说屏幕。虽然iQOO的屏幕边框上有些许大,但从视觉表现来看,我并没有觉得特别出色。两者的屏幕材质与亮度表现总体相似,没有太大差别。不过,小米在显示效果上的调校,看起来还是有点优势的。

 

系统体验

谈到系统体验,iQOO的应用冷启动表现可谓优于小米,这一点让我非常满意。打开应用时那种流畅感,真的是令人愉悦。而在动画细节方面,气势磅礴的蓝厂做得更为精致,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此外,无论是在双开还是小窗功能上,iQOO都有了一些提升,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

存在的问题

当然,完美无缺的手机是不存在的。iQOO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部分应用可能会出现掉帧现象,这点对我来说还是稍显尴尬。此外,马达的调教水平跟小米相比,也稍逊一筹,震动反馈的时候总是感觉有点虚。

 

电池续航

在电池续航方面,iQOO 12 Pro稍微好一点,但整体表现依然算不上顶尖水准。如果你是个重度使用者,可能还是得考虑充电的频率哦~

拍照性能

讲到拍照,两者的拍照效果其实都比较一般。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很遗憾,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两款手机虽然都在宣传拍照功能,但我觉得效果都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好。不过,作为日常使用,还是凑合的啦!

 

结论

总而言之,从小米14 Pro转到iQOO 12 Pro的这段时间,我逐渐适应了橘子系统的一些新特性,也对小细节感到满意。我期待未来的版本可以在马达性能和屏幕质量上有所提升,那样的话,相信iQOO定会更加出色!

所以,有考虑换机的小伙伴们,iQOO 12 Pro绝对是个值得尝试的选择哦!你们有没有想过换手机?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使用心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

今日汽车更多>>

2025年北华大学招聘博士人才239人公告(1号) 2025年中共沈阳市委党校招聘高层次人才16人公告 2025年辽宁大连大学高层次人才选聘公告 2025年辽宁科技大学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30人公告 辽宁盘锦市急救医疗中心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14人公告 河北保定顺平县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人公告 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招聘工作人员3人公告 2025年北京市延庆区教育委员会招聘教师64公告 五菱之光EV纯电多功能车预售在即,续航201公里 江铃易至EV3 PLUS掀背车1月13日上市,升级外观内饰 小米YU7 SUV预计6月上市,雷军推荐特斯拉Model Y 2024年乘用车零售超2289万辆,2025年压力很大? 一汽-大众20个月内推19款新车,明年增程插混车型亮相 跌破百万辆,本田在华还在寻求机会? 涨价3600元23.55万元起!新款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上市 吉利Supervan将登陆澳大利亚,电动货车市场迎新机遇 12月销量突破1万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全新岚图梦想家实力如何 比亚迪海豹05DM-i开启预售,8.98万元起,搭载第五代DM混动技术 这车市疯了吧?紧凑型SUV补贴后6.49万起售,1.5T可爆发204马力 哈弗H7“重生”,动力换装插混系统,设计大变样 细分市场销量第二,丰田赛那补贴下来27.6万起,香不香? 全新大众途昂Pro曝光!外观年轻化,车长超5米1,能成爆款? 卖不动非要强推纯电车,合资品牌干嘛自讨苦吃? 全新一代卡罗拉曝光,造型更运动,续航或达2100km,值得期待? 汽车连接器模具脱模设计关乎生产质量的核心环节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全升级:光电传感器与防倾倒开关守护充电安全 车企2025年销量目标:新势力普遍翻倍,传统车企稳中求升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保时捷女销冠连续两年卖出170辆 首个百万销量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拓展步伐 2024年上汽通用销量利润双回暖,未来将着眼智电技术升级迎接挑战